skip to Main Content

12月祈禱文章

信心禱告的再思(下) 梁善文傳道撰寫 閱讀過李保羅牧師所著的「信心禱告的再思」,在上一篇分享文章,李牧師帶領讀者從廣義的角度去思想「信心禱告」,它包括兩個大範疇 - 「具體的確信」及「交託的確信」。在這篇文章,我們要從狹義的角度來思想此題目,其進路是從舊約及新約探討「信心禱告」,並且將此題目延伸至信徒應用的層面。 在舊約裡,神主動揀選以色列民及跟他們建立緊密的關係,衪也賜給以色列人在生活上的律例教訓,然而,論到「信心禱告」,亦即是說「我們為某件事情禱告時, 若對神有一份真確不疑的信心,相信神必定按我們所求的 去成就,神就必聽我們的禱告,按我們所求的去成就」,舊約裡似乎沒有這方面的教導。雖然舊約曾提及神垂聽祂的僕人們(例如摩西、約書亞、眾先知)的禱告,使他們所要施行的神蹟得以成就,神也曾對先知耶利米說:「你求告我,我就應允你,並將你所不知道、又大又難的事指示你」(耶三十三3),然而,這些並不是指向上一篇文章提及的「具體的確信」。 雖然如此,我們卻看見舊約強調屬神的人對神的信靠,例如大衛從拔示巴所生的兒子被神擊打病重,大衛為他的兒子向神懇切禱告(撒下十二15-23),這是一個「信靠禱告」,大衛言詞迫切地祈求神,但究竟神是否應允他的懇求,他就抱一個開放的心,相信神在聽禱告之時仍然是有祂的主權的。不過大衛同時又知道,神在祂的主權裡所作的縱然跟他所求的不同,他仍然可以繼續信靠的,於是在兒子死後,他就毅然再站立起來走他前面要走的人生道路。 猶大國王希西家病重,神垂聽他的禱告而得醫治,又是一個「信靠禱告」的例子(王下二十1-11)。事實上,希西家對自己能得醫治並沒有十足的信心,從第三節與神討價還價,在第八節要問以賽亞他病得醫治有甚麼兆頭為證可見一斑。希西家的「眼淚」表明他的無助,他只能將一線的希望放在神的憐憫之下。神 「看見了你的眼淚」,神願意向他施憐憫,他的禱告蒙神應允,病得醫治,全都在乎神悅納他信靠的禱告。 但以理的三位朋友不聽從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的命令,不肯向王所立的金像下拜,人就將他們三人帶到王面前。王願意給他們一個最後的機會,但他們堅決拒絕地說:「尼布甲尼撒啊,這件事我們不必回答你;即便如此,我們所事奉的神能將我們從烈火的窯中救出來。王啊,他也必救我們脫離你的手;即或不然,王啊,你當知道我們決不事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從這番說話,我們可以看到,他們深信神有能力拯救他們脫離尼布甲尼撒王的手。然而,這並不代表神一定應允他們的禱告,在這個時候,信神的人要對神有信靠的心,信得過縱然祂不按我們的所求成事,祂還是值得我們繼續委身的。但以理三個朋友所講的「祂會救……即或不然……」,就是信靠的心。還有好些例子,因篇幅所未能盡錄。綜觀舊約的記載,神樂意見人信靠順服祂,只是沒有看見神曾經應許祂的百姓,他們禱告「只要有信心,凡事可成真」。 論到新約,我們先從保羅書信看「信心禱告」,的教導,保羅是一位禱告勇士,他竭力實踐禱告的生活,他多次為信徒禱告,他也為自己身上的一根「刺」三次禱告,雖然神沒有應允他的祈求,但神應許保羅恩典夠用。除此之外,保羅在他的書信中也多次論到禱告,例如信徒要恆切禱告(羅十二12)、要為在位的禱告(提前二1-2)、信徒當靠著聖靈隨時多方禱告(弗六18)等。然而,保羅從來沒有教導信徒,只要我們對神有信心,我們所求於神的必然得著。 我們再看普通書信,論到希伯來書,它除了勉勵信徒要相信福音(四2),也提到信徒的信心生活(第十一及十二章)。然而,希伯來書裡並沒有提到我們所謂的「信心禱告」,反而是勉勵信徒在苦難中信靠神,信得過神有祂的帶領。例如第五章7-9節,這段經文是指向馬太福音二十六章39節,主耶穌所作的順服的禱告:「他就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禱告說:「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這個禱告是一個「信靠禱告」而,雖然父神確是那位「能救祂脫離死亡的主」,然而,父神因基督的「敬虔」而應允的,不是「叫杯離開」的禱告,而是「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的信靠順服禱告。 另外,在雅各書第一章5-8節,雅各勉勵信徒要在苦難中得著智慧,而這裡所講的「智慧」是有智慧去透視所遭遇的試煉乃是可以大有喜樂的事情,也就是有智慧看得出「信心在考驗中是會生出忍耐,只要讓忍耐堅持到底,就可以成熟完備,無所缺欠。」倘若信徒缺乏這樣的「智慧」,就應當向神祈求,信徒只要「憑著信心求,一點不疑惑」,他就必能得著這樣苦難中的智慧。當信徒願意這樣祈求,代表他已經向神開放,從神的角度來看他所遭遇的一切,看出苦難對他的意義及神在當中的恩典。所以,這裡所講的「信心」,實質上是信徒在苦難中對神的信靠,換句話說,這段經文不是告訴我們只要對神有信心,求甚麼都可以從神得著,而是勸勉在苦難中的信徒,要信靠神,要堅忍到底,並且從神的角度來看他所遭遇的困難。 接著,讓我們從福音書及使徒行傳看「信心禱告」的教導,論到「信心禱告」的經文,我們可以歸納為兩個大方向:(一) 施行神蹟的信心和祈求;(二) 獲得醫治的信心和祈求。 論到施行神蹟的信心和祈求,使徒行傳第三章1-16節提及到到使徒在施行神蹟時運用了他們的信心。關於這段經文,首先我們知道那個瘸腿的人病得醫治,是跟他自己的信心無關,因為他當時根本就不知道彼得想做甚麼,他根本就沒法表示對主耶穌有沒有信心。其次,第16節下:「他所賜的信心」正是指向第16節上:「我們因信他的名」的「信」是個怎樣的信心,那個「信心」既然是門徒的信心,就是他們在施行神蹟時所有的信心。這樣,第十六節上指出神蹟成就的一方面的原因(就是主耶穌的名[即祂的權能]使病人得醫治);第十六節下指出第十六節上所已經暗示的神蹟成就的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門徒的信心使病人得醫治)。 有關病人向主耶穌求醫治,福音書有這樣的記載,馬太福音第八章1-3節,那個患大麻瘋的人來求主耶穌潔淨,他祈求的背後,是因他對主有信心(就是「信靠的心」),而他得被醫治,不僅是有信心,更重要是主耶穌的「肯」,也就是主 耶穌的「憐憫」,正如馬可福音第一章41節描述主耶穌「動了慈心」。 另外,馬太福音第二十章29-34節,那兩個瞎子求主醫治他們的眼睛,可十 52和路十八 42都補充提到主耶穌對瞎子說 「你的信救了你了」,這份「信」就是「信靠的心」,而他們得被醫治,除了是信,更重要主耶穌的憐憫。另外,馬可福音第二章1-12節記載有四個朋友將一個癱子帶到主耶穌面前,主耶穌看見那四位抬癱子來的人的信心,就將癱子醫好,這份「信心」包括他們確信主耶穌有能力醫治,更重要的是他們願意不辭勞苦地將癱子帶到主耶穌的面前,完全表現那份「信靠的心」。 同樣的,主耶穌是在祂的憐憫裡醫好那癱子。還有很多的事例,如百夫長求主耶穌醫治他的僕人(太八5-8)、睚魯的女兒及那位患有血漏的女人皆被醫治(路八41-56)等,他們都表現對主耶穌那份「信靠的心」。 總括福音書以及使徒行傳的記載,主耶穌並沒有應許我們「只要對所禱告的事情有信心,就必蒙應他」。然而,主耶穌施行醫治的事例告訴我們,祂是憐憫的主。我們對主的信心,包括相信主的大能及對主全然的信靠。主耶穌樂意看到有這樣的信心的人,以致祂可以施行憐憫。只是經文沒有說神必定按我們的祈求來成就祂的工作,憐憫的主有時也會有更高的旨意去成就祂更高的作為,使我們得著更大的益處。 最後,讓我們將「信心禱告」的教導延伸至日常應用的層面,李保羅牧師提出了三個重點:第一,打穩對神的信心上的根基,包括兩方面的認知,客觀聖經或神學信仰基礎上的認知及主觀個人經歷的生活層面上的認知;第二,要全然信靠神,保持向神作信靠的禱告;第三,在我們強調信靠禱告之時,最後我們也要提一種 「信心的禱告」,這種信心的禱告,就是在神的應許裡,只要我們願意去相信神,我們是可以經歷從神而來的能力、平安、喜樂及靈命復興。

更多

11月祈禱文章

學習清教徒的信心祈禱 11月份祈禱文章 黃家輝牧師撰寫 清教徒相信神是生命的全部。他們相信不可見的世界與物質的世界同樣真實。生命不應分為神聖和世俗,因為整個生命都是神聖的。科頓(John Cotton)說:「不單是我的屬靈生命,就連我在世上的日常生活和我的整個生命,都是因信神兒子:他不讓任何生命離開對他的信。」清教徒重新相信生命是完整的。巴刻認為清教徒的信心是「擁抱所有」,他們的生活是「整體的」。 因為清教徒相信神的供應,並相信整個生命都是他的,在日常生活中,清教徒看見神在其中。他們將生命每一件東西都看為是「指向神和帶著神的恩典」。「他們透過掌權的神,以寬廣的目光看生命。」 清教徒堅持真正的基督教會使人在實際生活中產生改變。馬發(Eleazar Mather)勸告基督徒,要「以生命和言詞來宣講,不單活出信仰,也要講述信仰」。歐文 (John Owen) 也說:「他們的快樂不是在於『知道』福音的事物,而在於『活出』它」。 清教徒強調基督教教義的經歷性層面。史柏特(Thomas Shepard)教導說:「聖徒對恩典有經驗性的知識,藉著實踐美德,曉得恩典是十分真實……就如感受到熱便知道火是熱的;嘗過蜜糖便知道它是甜的。」 清教徒強調現世和來世。跟據加爾文 (John Calvin) 的看法,清教徒不同意中世紀的修道主義只對他世的關注。清教徒將現今所活的世界看為「曠野」 (傳統上認為是與神相遇的地方),而他們的目標是在地上實踐「天上的生活」,並確信他們對鄰舍、社會、國家和人類都有責任。 禱告是清教徒的心臟。關於禱告,本仁·約翰 (John Bunyan) 教導說:禱告「是人以認真、敏感和感性的態度,藉著基督,透過聖靈的能力和幫助,向神獻上心靈或靈魂。這些禱告是為著神已應許的事物或根據聖經的話,又是為著教會的好處。這都是憑順服和信心,以遵行神的旨意。」 巴克斯特 (Richard Baxter) 堅持基督徒要一天禱告多次,安息日就更多。較虔誠的清教徒更會整天禱告。情況需要時,突然禱告也常可聽到。他們相信自己正在實踐聖經的要求——「不住的禱告」(帖前5:17)。清教徒因著對禱告的逼切,甚至建立「私室」(closets)作為配合。 清教徒在家裡和教會中都會作可見的禱告,詩篇常作公禱之用。而且他們的禱告常常充滿聖經的經文。他們看眼淚為心靈禱告的主要元素。 清教徒的祈禱禱文: 題目: 『信心』 我的神啊, 我稱頌袮,袮已賜我信心的眼睛, 看袮是我的父, 認識袮是立約的神, 經歷袮栽種在我裡面的愛; 因信心是與袮聯合的恩典, 我靠著它向袮發出請求: 信心讓我把錨拋在天上, 在那裡我信靠袮, 以袮作我的主跟從袮。…

更多

10月祈禱文章

信心禱告的再思(上) 梁善文傳道撰寫 相信大家都會認同,「信心禱告」是信徒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環,事實上,縱然我們信主很久,對「信心禱告」未必有充份的掌握,香港衛道神學研究院院長 - 李保羅牧師在他所著的書 - 「信心禱告的再思」中為「信心禱告」定下一個普遍的定義,李牧師指出現今普遍的信徒認為「信心禱告」是指「我們為某件事情禱告時,若對神有一份真確不疑的信心,相信神必定按我們所求的去成就,神就必聽我們的禱告,按我們所求的去成就」。 信徒想到有這樣的「信心禱告」,一方面是因為看見聖經有這方面的應許,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曾聽見一些信徒的禱告蒙神垂聽的實例。然而,在實際的生活中,在某些事情上,縱然我們是如何懇切地禱告,但結果並非我們的預期。筆者還記得在修讀神學時,有位同學的兒子突患癌症,雖然校內眾師生都為他懇切禱告,求主醫治,但最後他終敵不過癌症。或許,在這種處境下,我們的心裡也會迷惘起來,茫然自問,我是否信心不夠,以致我的禱告未能成就?我的禱告是否還有私心或罪過,以致神不能聽我信心的禱告?我是否弄錯了我的信心?究竟我要怎樣才算真正有信心? 拜讀李保羅牧師所著的書 - 「信心禱告的再思」,李牧師不僅羅列「信心禱告」的類別(參看下圖),他更透過聖經對「信心禱告」作一番認真的探討,他用了兩大篇幅去闡釋舊約、新約裡關於「信心禱告」的教導。不但如此,李牧師也將「信心禱告」帶到信徒日常應用的層面,理論與實踐兼備,因篇幅所限,筆者會以兩篇文章向大家介紹這本書。 首先,李牧師認為,「信心禱告」是建基於人對神的那份「基本的確信」,所謂「基本的確信」就是確信在基督教神學或信仰裡的一些命題,例如相信神的同在、相信神的權能、相信神的信實、相信神的赦罪、相信神的公義、相信神的憐憫、相信神的慈愛、相信神的引導、相信神的應許、相信主的再來等。在這個大前提之下,信徒可能有兩種表現: 第一方面是「具體的確信」,所謂「具體的確信」就是信徒不僅相信神,更深信在某些事情上,只要有信心,事情就必按他所求所願的成就。在這方面,我們又可以看見四種不同的「具體的確信」,從而產生四種不同的「具體的確信禱告」: 第一種是「施行神蹟的信心禱告」,其意思是當人要施行神蹟時,他會有一份確信的心,相信神必定垂聽他的祈求,使所要施行的神 蹟成就(參徒三1-10)。第二種是「依神宣告的信心禱告」,這是指神在聖經裡宣告了衪的計劃(例:主耶穌必然再來),又或者是宣告衪的心意(例:神寧願萬人得救,不願有一人沉淪),我們就按著神所宣告的來禱告,深信神必定成就衪自己的計劃。第三種是「受神感動的確信禱告」,其意思是人因受神的感動而深信某些事情將會發生,以致他為將會發生的事情懇切地禱告。第四種是「具體需要的信心禱告」,這是指在我們日常生活或事奉上(例:考試、求職、醫病、家人信主等),倘若我們對所求的事情有確實的信心去向神祈求,神必垂聽我們的禱告,為我們成就。 第二方面是「交託的確信」,所謂「交託的確信」,是指信徒深信神是信實的,神常與我們同在,神是我們隨時的幫助等,神更引導我們走一生的每一步,正因如此,我們就將一切的需要全然交託給神,在這方面,我們又可以看見兩種「交託的確信」,從而有兩種「交託的確信禱告」: 第一種是「消極的信靠禱告」,這乃是指我們相信神是全知全能,我們就放手讓神按著衪自己心意帶領我們,反正我們所求的未必是對人對己最好,也未必完全合乎神的心意,只要在「基本的確信」上堅持和認定即可。第二種是「積極的信靠禱告」,這是指我們相信神引領我們走每一步,我們主動與神保持相交,藉禱告將我們一切所需要的都告訴祂,每次禱告都是那麼真誠,在信靠交託裡看神要怎樣工作和祂要我們怎樣與祂同工。 思想過廣義的「信心禱告」所可以涉及的有關的話題之後,在下一篇文章,我們要從狹義的角度來思想此題目,其進路是從新約及舊約探討「信心禱告」這個題目,並且將此題目延伸至信徒應用的層面。

更多

9月祈禱文章

有禱告的信心  帶出有信心的禱告 4 王瑞熊執事撰寫 2018 年 9 月 禱告要有信心,這是神對禱告者的要求,這禱告的信心不是理當由神賜與的,免得人將沒有信心諉過於神。信心是神要人表裡一致的回應,所以信心與伴隨的行為是不可分割的生命整體。或許你曾聽過「廉價恩典」,這是諷刺那些輕看白白得來的救恩的信徒,他們不明白也不珍惜這重價的恩典,只通曉將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神的信仰掛在嘴邊,奢望動最少的指頭又能與神同行,信仰最重要的是從神得福。名義上是從撒旦權下歸向神,口稱為主而活,但現實卻是為己而活,信仰猶如消費一樣!此類「廉價」信仰的錯覺,同時也出現在禱告生活中。有些人把禱告的「方便」看成「隨便」;對「可確定的神」的認識和跟隨、不冷不熱;將民間信仰的祈求觀念與聖經教導滲雜;知道禱告要有信心,卻奢望付出少少、回報便垂手可得!「信心」雖然是「簡單」,信徒粗略都認識其意義和重要,但請勿將「得著信心」說成「簡單」,因為「信心」是不會自動送上門的,這是終身學習的屬靈功課。有時,基督徒為了屬靈的認同感,順口開河地濫用「信心」,甚至妄稱神的名,自欺欺人地成為「信心」騙局的始作俑者,也禍及以訛傳訛的受害者。究竟如何去分辨對「不確定的旨意」的「真信心」和「假信心」呢?最重要的一個功課、也是最難學的一個操練、就是「聆聽」。 「可見信道是從聽道來的,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羅 10:17) 信徒對神的信心,可以從客觀的認知和主觀的經驗而來,這種信心在禱告上,是對神的認信和委身,就是「信靠」。信靠是一種義無反顧的信心表現。至於如何學習信靠、以助建立在禱告中的信心,在「有禱告的信心 帶出有信心的禱告」的前三篇文章中已有論述,就是要「禱告」、「謙卑」、「清心」、「用心」、「委身」和「感恩」。但以理的三位朋友對尼布甲尼撒王說:「我們所事奉的神、能將我們從烈火的窰中救出來‧王阿、他也必救我們脫離你的手‧即或不然、王阿、你當知道我們決不事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但 3:17-18) 但以理的三位朋友對「可確定的神」充滿信心,信靠祂聖名和能力,因為他們了解神,知道祂的「一般旨意」;但對於會否脫險這「不確定的旨意」卻是沒有「信心」、但抱有「期望」,所以就說:「即或不然」。若將對「可確定的神」的信靠或對「不確定的旨意」的「期望」,誤作為對「事情將如何發展」的「信心」,而這種「假信心」若又如願得償,「假信心」自可蒙混過關;但若期望落空,「假信心」就撲空,同時也負累對「可確定的神」的信心了。那麼,我們可如何在對「可確定的神」充滿信心的基礎上,建立對「不確定的旨意」的「信心」呢? 「我趁天未亮呼求,我仰望了你的言語。」(詩 119:147) 昔日「仰望了你的言語」不像今天靈修時的閱讀聖經,而是禱告呼求的同時和其後,用心「聆聽」。禱告和說話一樣,是溝通的一種方式,但只有雙向的交流和了解,對話才有意義。苟且把禱告變成單向的稟告、索求或傾訴,只能有一廂情願的「信心」。若接收不到從神而來的回應,又怎能對「不確定的旨意」說有「信心」呢?頂多只是一種虛擬、擅自說的「信心」罷了!古往今來總有些人「心蒙脂油、耳朵發沉、眼睛昏迷‧」(賽 6:10) ;他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太 13:14) 他們若對神「可知的旨意」眼矇耳聾,又怎能洞悉神所沒有預告的作為、甚至細節呢! 神常於人獨處時向人說話,有時是示以微小的聲音,有時聖靈會叫人想起神的話。倘若人無心裝載神的話,或打算聆聽神的聲音,自然就沒有預留「聆聽」的空間了。「愚昧人不喜歡明白事理,只喜歡顯露自己的心意。」(箴言18:2新譯本) 將注意力放在禱告時說什麼,或是怱怱的禱告,以為說完就是大功告成的交託,彷似上司對下屬訓話完畢便掉頭走一般。沒有「聆聽」、何來交流(交通)!「聆聽」最大的敵人是「忽略」與「怱忙」,以致銷滅聖靈的感動。「聆聽」須要忍耐、安靜和空間,透過默想和等候,在甘甜中儆醒察驗、在盼望中繼續與神同行。在等候主的話和主作工的同時,仍須憑著對神的信靠,摸著石頭過河,就如但以理的三個朋友和以斯帖一樣,即或不然、我若死就死罷。在恆切禱告中等候,除了默念神過去的話,感恩和詩歌也是很好的伴侶,一顆恬靜的清心,更不可或缺。禱告的信心,不是建基於人的說話上,也不在於人知道什麽上。人在無所不知的神面前,人說什麼不是最重要,聽到神說什麼才最重要;人知道什麽不是最重要,人如何銓釋和活出信仰才最重要。縱然面對千般波浪、生活苦楚,或是徬徨歧路,我們須要「聆聽」神,而不是「囉唆」神;我們必須要「等候」神向自己說話,而不是只顧自己向神說話,「因為出於神的話、沒有一句不帶能力的。」祈禱要有功效,信心是必須的條件;禱告要有「信心」,「聆聽」是必須的「等候」。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 「聆聽」就是本月要學習的「等候」。禱告不是一首詩歌、不是一種空想、不是要向神指指點點、更不是提醒神什麼祂不清楚。神要的是「清心」,不是「清單」;要的是「聆聽」,不是「囉唆」。天父要人尋求祂、天父喜悅兒女向祂傾心吐意、天父更喜悅兒女與祂有互動。禱告要有「信心」,「禱告」是必須的「行動」,因為「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謙卑」是必須的「態度」,因為神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清心」是必須的「要求」,因為「他們必得見神」;「用心」是必須的「付出」,因為主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委身」是必須的「決心」,因為神說:「尊重我的、我必重看他‧藐視我的、他必被輕視」;「感恩」是必須的「智慧」,因為「這是神在基督耶穌裏向你們所定的旨意」;「聆聽」是必須的「等候」,「因為人飢餓非因無餅、乾渴非因無水、乃因不聽耶和華的話」;「但你們的眼睛是有福的、因為看見了.你們的耳朵也是有福的、因為聽見了。」禱告要有「信心」,須表裡一致地禱告、謙卑、清心、用心、委身、感恩和聆聽,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但願使人有盼望的神、因信、將諸般的喜樂平安、充滿你們的心、使你們藉著聖靈的能力、大有盼望。」「但願頌讚、尊貴、榮耀、權勢、都歸給坐寶座的和羔羊、直到永永遠遠。」「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祢的、直到永遠、阿們。」

更多

8月祈禱文章

認定信心的對象 提升禱告果效 黃家輝牧師撰寫 信心是信仰入門的鑰匙 馬丁路得作修道士時,他沒有從禁食和禱告中得到任何生命改變。這是因為他沒有真正的認罪,也缺乏敬畏神的心。當他明白只有透過神無比的慈愛,被聖靈光照,知道自己的罪汙,靠賴主耶穌基督的救恩,才能得著永生。當他認真查考聖經的時候,透過閱讀羅馬書 1:17 及哈巴穀書 2:4 所說:「義人必因信得生。」他在此得出一個結論: 生命必須由信心而來,一個人乃是藉著信心得到神的稱義。信心為首要,唯有靠信心,人才能到神面前。我們得救的確據並非基於我們的環境、我們的感情,或我們的完美,而是基於聖經。我們的天父是我們得救確據的源頭,基督是我們得救確據的根基,聖靈是我們得救確據的維持者。我們的得救確據並非建立在我們信心的力量之上,而是建立在我們的信心對象-----耶穌基督身上。 認識信心的主角 信心的主角是人,是被神揀選的人。「……憑著上帝選民的信心」(多1:1);「凡預定得永生的人都信了」(徒13:48)。一個人沒有信心以前,他與神之間的關係是與神敵對的關係。他抵擋神,不要神的旨意,要偏行已路,任意而行。一個人還沒有信心以前,他是背棄神的。一個人背棄神的時候,正像一個人背著光。如果人面向光明,影子一定是在後面。如果影子在人前面,表明他是背光而行了。今天的世界是個不信的世代,許多人的生命是不信的生命,他們看見黑暗的陰影,看見可怕的前途。活著沒有意義;活著沒有把握,自己傷害自己,自己欺騙自己,因為他背棄神的光。神是光,人背棄祂,人寧願面向黑暗。沒有信心的人就是這樣的人,因人有罪性,人不能自救,惟有神的聖言光照人們,聖靈感化及引導人們,人的意志才有可能轉向神。 「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得不著永生,上帝的震怒常在他身上。」(約3:36);「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可16:16)基督徒和所有相信聖經的人不需要證明信心是必要的,因為聖經親自表明,沒有信心,任何人都不能得救。 信心是神賜的禮物 信心從哪裡來?信不是我們靠著自己想像出來的東西,也不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也不是勤奮學習和追求屬靈的結果。以弗所書 2:8-9 清楚表明,信心是神的禮物,不是因為我們應該得到它,已經賺得它或是值得擁有它。它不是來自我們自身;它是來自神。獲得它不是通過我們的力量。它只是由神賜給我們的,伴隨著祂的恩典和憐憫,根據祂神聖的計劃和目的,正因為如此,祂配得所有的榮耀。 認識信心的對象 我們常常運用信心,它是我們生命的中心,我們的日常生活是用信心來支撐住的。假設你生病了,去診所看醫生,可能你連醫生的名字都不確定,你也不知道他從哪一間大學畢業,更看不懂他的處方。當你到藥房,你也不認識那位藥劑師,他配給你的藥丸,你也搞不清楚有什麼化學成分在裡面。但是當你回家後,你還是會按照醫生的處方,把藥吃下去。整個過程,其實你都在運用信心。基督徒的信仰中,信心是我們生命的中心。人人皆憑信心行事。非信徒與信徒唯一的差別就是他們所相信的對象不同。 基督徒信心的對象可分為三方面來討論: 首先是「信道」,是指聖經,神在舊新約聖經中藉著祂的聖言所啟示的一切真理。「可見信道是從聽道來的,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羅10:17); 其次是「信子」,信心所面向的並不僅僅是神的聖言,更是藉著神的聖言來到獨一的中保基督面前。「信子的人有永生。」(約3:36)。 第三是「信神」,信心也不僅僅集中在獨一的中保基督身上,而是藉著基督來到神面前。「凡靠著祂進到神面前的人,祂都能拯救到底。」(來7:25);「那聽我話,又信差我來者的,就有永生」(約5:24); 在《路加福音》第十七章裡,門徒問耶穌如何增加信心。耶穌這麼回答:「如果你們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種,就是對這棵桑樹說:『拔起根來,栽到海裏去!』它也必聽從你們。」注意,耶穌並沒有說我們常常在教會中聽到的:「你只要努力,再努力。」也不說:「你只要相信」。從耶穌的回答(信心要像芥菜種一樣),我們可以看出很重要的事:芥菜種是所有種子中最小的——藉此耶穌強調,重點不是信心的大小;無關乎你有多少信心,信心的對象才是最重要的。 越認識信心的對象越有信心 信心的對象的確很重要。信靠的程度取決於對信心對象瞭解的程度。打個比方,若有個人很害怕飛行,他買了飛行保險,還沒起飛就已經扣好安全帶,仔細聆聽機上服務人員的緊急狀況指示。他對這架飛機好像沒什麼信心。然而,當飛機不斷往前飛時,這位乘客開始改變了,他開始揭開安全帶享用午餐,接著就和旁邊的乘客有說有笑。為何他有這種改變呢?難道36000英呎的高空含有更多信心嗎?當然不是的,而是因為當他越瞭解他信心的對象(這架飛機),他就越可以信靠它。 基督徒的生命也是如此,我們越認識神,就越能信靠祂。學習信靠祂的話語,而不是憑我們的感覺。花時間讀聖經,求神讓我們看見祂自己,讓我們更認識祂。請你可以多花時間在讀聖經上,學習認識神,也認識你和祂的關係。 慕迪 (D. L. Moody) 說過:「以前我常求神給我信心,有一天我讀到聖經《羅馬書》第十章17節說:『可見信心是從所聽的道來的,所聽的道是藉著基督的話來的。』於是我開始讀聖經,而我的信心也從此不間斷地加增。」 反思問題 在平日生活中,你是不是只(知識上)「相信」與神有關的事? 抑或你常與神建立關係,生活中常「信靠」神? 信心的「大小」不是關鍵,信心的「對象」才是關鍵!你明白了嗎?現在的你,正在面對什麼考驗呢?你的信心對像是誰呢?

更多

7月祈禱文章

王瑞熊執事撰寫 禱告要有信心,這句說話對基督徒來說,人盡皆知。可是在現實中,愈禱告便愈灰心,卻是司空見慣!有些信徒甚至暗暗覺得「沒有期望,便不會失望」!令自己多一個藉口去逃避神。須知理論論與實踐是兩回事,要循環驗證和變通,才會開花結果,忍耐和操練是不可或缺的。 以浮水為例,人體的密度略小於水,吸氣時肺部充滿空氣,仰漂就可浮在水面,不動又稍加吐氣,人就會沉入水中,而成人頭部的體積約有五公升,因此把頭抬出水面就會少了五公斤的浮力,就算不計衣物濕水後的重量,若沒有呼吸和動作的配合,人自然會遇溺。所以,一個只懂浮水理論,但不懂浮水的人,若掉進深水中,胡亂掙扎後多會遇溺!相反,只要明白浮水的道理,又勇於實踐的人,結果就不同了。信仰亦如是,信心也如是。「惟有詳細察看那全備使人自由之律法的、並且時常如此、這人既不是聽了就忘、乃是實在行出來、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雅 1:25) 「所以凡聽見我這話就去行的、好比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太 7:24) 勇於實踐信仰,才能真正與神同行。勇氣就是「委身」的「決心」,隨之而來的便是不屈不撓的優先行動。當世人或父母仍為尋找耶穌的事傷心痛苦時,這令父母傷心的耶穌卻說:「為甚麼找我呢.豈不知我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麼。」(路 2:49) 這世界會有很多需求和掛慮,但主耶穌卻選擇以天父的事為念。當經過整日治病趕鬼而極勞累時,「次日早晨、天未亮的時候、耶穌起來、到曠野地方去、在那裏禱告。」(可 1:35) 主耶穌竟放下重要的休息、病人和門徒,選擇與天父獨處。很多時信徒的信心小,是因為將對神委身的層次,不放在首位。沒有「委身」於神的「決心」,就容易以自己喜歡的生活為優先,只餘垃圾時間去應酬神,即使有「信心」,水分又怎不能高!沒決心犧牲世事,其實已從心底裡暗暗選擇犧牲上帝!一個水泡優先的人,是放棄了憑信心浮水的人;一個世界優先的信徒,常迷醉於求神賜下信心的夢境中,嘴唇尊敬,心卻遠離,將自己的責任諉過於神,不知不覺地漸漸從心底裡放棄去憑信心生活。要建立禱告的信心,必須決心以神為優先、以禱告優先,再以不屈不撓的行動印證自己的決心。「筵宴的日子過了、約伯打發人去叫他們自潔‧他清早起來、按着他們眾人的數目獻燔祭‧因為他說、恐怕我兒子犯了罪、心中棄掉神。約伯常常這樣行。」(伯 1:5) 正因為約伯對神的全然委身,無論在心中或行動上,常常以神為優先,日復一日與神同行,信心就逐漸被建立起來,雖然日後在不止息的痛苦中,約伯還可踊躍。在風平浪靜中浮水容易,但也要置身在驚濤駭浪中,將理論和實踐融會貫通,常常這樣行,信心自然與日俱增。信心只會伴隨著有決心常常這樣行的人,委身就是決心的明證。禱告要有「信心」,「委身」是必須的「決心」。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 現今城市人事事講求快捷、追求卓越和享受、慣於埋怨、常諉過於人,缺乏自省的時間,更徨論有省察的習慣和能力,自信爆棚卻又容易受騙,即或基督徒也難獨善其身。三十多年前有一套家傳户曉的日劇「阿信的故事」,其主題曲「信」曾這樣寫道:「不强求不强求永遠等候 如必需苦楚 我承受 」「從來沒抱怨半句 不去問理由」。試問今天的自己可有這份情操?快餐式的信仰生活往往屬垃圾級別,令基督徒頭大身細。要治愈對神的無耐性、不甘心、好埋怨的心靈病態,惟有「喜樂的心、乃是良藥」因為「憂傷的靈、使骨枯乾」(箴 17:22) 「信心」病了,歸根究底不是環境使然,乃是心境使然。我曾獨自深入城門水塘底的排洪隧道,沒有用照明,面前漆黑一片,比沒有月照的荒野更黑,不知將遇什麼?豈不畏懼!但當我回望入口時,縱是遠處的光明,也令我重拾盼望和信心。環境沒有改變,但面向光明,黑影就在背後。有了盼望,信心便隨之而來。因「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羞恥.」(羅 5:3下-5上) 「不至於羞恥」就是信心。「要常常喜樂。不住的禱告.凡事謝恩.因為這是神在基督耶穌裏向你們所定的旨意。」(帖前 5:16-18) 這命令中的喜樂、禱告和謝恩,是三個屬靈互動的緊扣。懂得回望並感恩,是重拾信心的智慧,恆切禱告,喜樂必隨。或許我們不懂怎樣禱告,但天父愛我們,祂比我們更清楚我們的需要,究竟討神喜悅還是向神討價好呢?讓我們常常感恩,將榮耀歸神!禱告要有「信心」,「感恩」是必須的「智慧」。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 「委身」和「感恩」就是本月要學習的「決心」和「智慧」。禱告不是一首詩歌、不是一種空想、不是要向神指指點點、更不是提醒神什麼祂不清楚。神要的是「清心」,不是「清單」;要的是「委身」,不是「隨心」;要的是「感恩」,不是「感覺」。天父要人尋求祂;天父喜悅兒女向祂傾心吐意。禱告要有「信心」,「禱告」是必須的「行動」、「謙卑」是必須的「態度」、「清心」是必須的「要求」、「用心」是必須的「付出」、「委身」是必須的「決心」、「感恩」是必須的「智慧」。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

更多

6月祈禱文章

有信心的禱告 梁善文傳道撰寫 「你們中間有受苦的呢,他就該禱告;有喜樂的呢,他就該歌頌。你們中間有病了的呢,他就該請教會的長老來;他們可以奉主的名用油抹他,為他禱告。出於信心的祈禱要救那病人,主必叫他起來;他若犯了罪,也必蒙赦免。出於信心的祈禱要救那病人,主必叫他起來;他若犯了罪,也必蒙赦免。所以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以利亞與我們是一樣性情的人,他懇切禱告,求不要下雨,雨就三年零六個月不下在地上。他又禱告,天就降下雨來,地也生出土產。」 (雅各書五章13-18節) 這段經文的主題是禱告,基乎每節經文都提及禱告,有個人的禱告(13節)、長老的禱告(14-15節)、弟兄姊妹之間彼此的禱告(16節),還有先知以利亞的禱告(17-18節)。本段首先提及的乃是「受苦」的課題,這裡提到的「受苦」,希臘文為Κακοπαθεῖ,其意思是「忍受苦難」,這個詞不是指向某件不幸的事,而是信徒「被迫忍受苦難的內心經歷」,在這種處境下,雅各鼓勵我們要禱告,以禱告來面對苦難,能叫我們變得主動積極,繼續與神相交。接著,雅各論到喜樂的人,他用εὐθυμεῖ這個詞,意涵遠超過單從周遭環境而得的表面快樂,而是內心深處的喜樂和滿足。雅各所指的是信徒藉著禱告,多變的困境都不會影響我們的心情,因為我們相信神是掌管一切的。雅各盼望我們牢記,無論我們身處苦難或喜樂,神也配得我們頌讚及禱告[1]。 [1] 大衛.尼斯特龍著,何佩穎譯,國際釋經應用糸列 雅各書,初版。香港:漢語聖經協會有限公司,2009 討論過以上兩種處境的禱告後,雅各轉向第三種處境 - 生病,「病了」的希臘文為Ασθενεῖ,其意思甚為廣泛,可以指肉體的軟弱、精神的軟弱、心靈的軟弱等。雅各認為,生病的人應該請教會的長老來,為他禱告,抹油。然而,施行醫治的是神,禱告是否蒙應允乃是神的主權,人們的禱告是神醫治過程的一部分,祂若肯,必會醫治、恢復人的健康。在當時,人們有一個觀念,認為生病的原因是犯罪的後果,病得醫治表示人所犯的罪也已得到赦免,而認罪是得赦免的前提。所以當主耶穌行醫治時,除了醫病、趕鬼,也會宣告病人的罪得到赦免。因為基督的救贖,我們可以靠著主耶穌的名,直接在神面前祈求赦免。不過,彼此認罪仍然是信徒相交的重要部分,因為我們難免會得罪人,得罪神,故此必須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 在此,雅各引用先知以利亞的禱告,來證明「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義人」就是被主耶穌所救贖的人,也是神所稱為義的人。值得注意的是,雅各並沒有強調以利亞是神重用的僕人,所以,他的禱告能產生大功效。反之,雅各特別指出,這位被神重用,憑信心禱告行了大神蹟的以利亞,是跟我們有「一樣性情的人」,換句話說,以利亞所能的,也是我們所能的。以利亞憑信心向神禱告,我們也是可以的[2]。 [2]陳終道著,雅各書.約翰壹貳參書.猶大書,第四版。台北:校園書房,1983 雅各書這裡強調出於信心的祈禱,沒有一個是不蒙神垂聽,或許,神的回應時間、方式並非我們的預期,然而,神的意念高過我們的,祂總有最合適的回應。所以,持續的祈禱是「信心」的表現。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猶太人被德軍囚禁、凌虐,囚犯每天都面對死亡的威脅。其中有一個牢房牆上有位猶太人寫下一首詩: 雖然我看不見亮光,但我相信仍然有太陽; 雖然我嚐不到愛心,但我仍然相信有愛。 雖然我觸摸不到上主,但我仍然相信祂。 因為我有盼望,因為我有盼望。 這位詩人所展現出來的信心和盼望,最能安慰、鼓勵那些被關在集中營的人,勉勵他們當環境似乎絕望時,仍要對神有信心。祈禱蒙垂聽的秘訣是「信心」,因此我們不要把祈禱當作是例行公事,又或者是用來提醒、催促神。神必按祂自己的大能,行使衪的主權,藉著人們憑信心的祈禱來成就祂的計劃。有些人以為「心誠則靈」,這是錯誤的,信心必須要有正確的對象,正如希伯來書十一章6節說:「人非有信,就不能得 神的喜悅;因為到 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 神,且信他賞賜那尋求他的人。」祈禱者需要按著神的旨意來祈求;如此,他無論向神求什麼,都可以完全地確信神必喜悅這個祈求,也必定成就這個禱告。

更多

四月祈禱文章

有禱告的信心 帶出有信心的禱告2 2018年4月 要有「信心」,「禱告」是必須的「行動」。那麽,正確的信心是如何逐步被建立的呢?東西方在思考問題時,其中一個分別,是在於發問的質素。例如,當看見大魚在海中暢游時,第一個想到的問題是什麼呢?(在此,大家不妨停一停,想一想,然後才再看下文。) 是「怎樣/如何」(How?) 可以捉到牠呢?如何烹調牠來吃呢?還是「為什麼」(Why?) 魚可以在海裡游?為什麼這裡會有大魚出現?在一月的祈禱文章中,門徒提出了一個好問題「為甚麼不能」,而不是問「如何能」:「…門徒暗暗的到耶穌跟前說,我們為甚麼不能趕出那鬼呢?耶穌說:是因你們的信心小..…至於這一類的鬼,若不禱告禁食,他就不出來。」(太17:14-21) 主耶穌不單指出「信心」是「為甚麼」的答案,還教導「禱告禁食」是「如何」建立「信心」的方法。大家若細心思想當中的奥妙,多問「為什麼?」必能得益。在神向人漸進式啟示中,常會指出神旨意的核心:「為什麼?」,然後就是「如何」。可是,人在學習敬畏神的過程中,往住須要透過認知的累積和具體的實踐,才能逐漸認識神和自己、領悟神的旨意和掌握與神相交之道。所以,本月祈禱文章,將會同大家簡略探討「如何」建立有信心的禱告。   要脫胎換骨,須先在觀念並行為上,由內而外,清除障礙陋習。不除舊我,何來新我。有人說:「多禱告,多有信心;少禱告,少有信心。」此話眞亦假時假亦真!要視乎如何詮釋。主耶穌基督藉「主禱文」教導人如何禱告時,在馬太福音6:5-8卻首先提出了兩點至今仍被人嚴重忽略的毛病:「你們禱告的時候、不可像那假冒為善的人、愛站在會堂裏、和十字路口上禱告、故意叫人看見.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你禱告的時候、要進你的內屋、關上門、禱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你們禱告、不可像外邦人、用許多重複話.他們以為話多了必蒙垂聽。你們不可效法他們.因為你們沒有祈求以先、你們所需用的、你們的父早已知道了。」信仰熱誠並不保證有正確的信仰態度和信仰行為。主耶穌在此所指的假冒為善,有多少換湯不換藥地存在我們當中?   禱告的信心,不是建立在要禱告的事,會否成就;而是建立在聽禱告的神,是否同在。可是人往往看重祈禱的事,多於聽禱告的神;神卻是看重祈禱的人,多於要禱告的事。有人多禱告,但不是全心全意向神傾訴,乃是要說給人聽、做給人看,三心兩意地摻雜了「演說與講道」的酵,那又怎能「帶出有信心的禱告」呢?他雖不敢對神指指點點,要神事奉他,但他的禱告卻又要事奉神,又要事奉人!這時候,可能有人會問,那麼我們應「如何」禱告呢!「你禱告的時候、要進你的內屋、關上門、禱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在這裡,主豈是要教導禱告的方式或如何禱告麼!私禱若是不用心建造,在公禱時便容易顯為虛偽。當禱告的對象有偏差、當禱告的目的有沾污,談「如何」禱告也是枉然。「為禱告而禱告」是信徒常犯的毛病,令禱告淪為常為世事忙亂卻欠缺生命的「例行公事」。天父察看的不是人「如何」禱告,乃是禱告的「人」和「心」。既知「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太 5:8) 那麼「清心」又何來呢?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有罪的人哪、要潔淨你們的手。心懷二意的人哪、要清潔你們的心。」(雅 4:8) 要親近神,「清心」是常被忽視的命令,這完全是人的責任。至於怎樣才算「清心」呢?只有神才清楚。然而,我們可以透過聖經、詩歌、安靜默想、謙卑省察、心無旁騖、不自以為義、表裡一致地「清心」,預備自己朝見神,傾訴交託。禱告要有「信心」,必先得遇見神,「清心」是必須的「要求」。   另一個要反省的毛病,就是「用許多重複話.他們以為話多了必蒙垂聽。」他們雖多言多語,但言之無物。少「用心」去禱告,與無心禱告,只是五十步笑百步而矣。禱告若窮得只剩事項的軀殼、只懂出口術,欠缺靈魂與生命的投入,禱告彷彿就是一場戲,虛擬現實的情景,生命又何來經歷神?「因為你們沒有祈求以先、你們所需用的、你們的父早已知道了。」禱告既交託了給神,當忍耐等候回應,凡事謝恩;若沒有信心,就當反省原因,重重複複的囉唆神,又有何益!可有留心聖靈的感動?聖經從來沒有教導人反複禱文,只要人常常禱告、恆切禱告。路18:1-8節中,耶穌設了一個寡婦和不義之官比喻,是要人常常禱告,不可灰心。我們很容易將注意力放在「因這寡婦煩擾我」和「免得他常來纏磨我」這疲勞轟炸的方式上,忽略了主耶穌設立這比喻的背景和目的。路17:20-18:8是關於神國來臨的教導,7-8節是比喻的應用。主耶穌不是要教導我們「只要囉唆就終必得逞」,乃是要勉勵人要在神國終極降臨為聖徒伸寃前的苦難歲月中,要常常禱告,不可灰心。因為,就算人禱不禱告,神的應許都必應驗,但為要勉勵盼望神國的人不要灰心,就要藉著「有禱告的信心 帶出有信心的禱告。」憑禱告和信心的實踐和體驗,相輔相成,透過互動式的良性循環,生出忍耐、老練和盼望,等候伸寃得贖。主要我們常常禱告,持定信心,但同時亦警告:「然而人子來的時候、遇得見世上有信德麼。」可見,知易行難的可悲現實!少「用心」去禱告,那管多少鸚鵡學舌,只要夠「屬靈」,明不明白自己說什麽?似乎也無所謂,漸漸地,禱告便流於沒有靈魂的千篇一律,動口不動心,不知不覺地養成敷衍了事的禱告習慣。有人求神賜他這心、賜他那心,彷彿欠缺這心、欠缺那心,是神的責任,與人無干,表面屬靈,內裡逃避。以賽亞在與神的對話中,他沒有求神這個那個,因為神的吩咐已很清楚,他的回應是:「我在這裏、請差遣我。」(賽 6:8)少「用心」去禱告,就容易藉禱告推搪塞責,自欺欺人。願意「用心」去禱告,自然會更想明白神的旨意和人的責任;自然要付出優質的時間和心思,在留意和分辨神的聲音和感動中成長;在雙向交流的禱告生活中回應神的恩典和召命。禱告要有「信心」,「用心」是必須的「付出」。   「清心」和「用心」就是本月要學習的「要求」和「付出」。禱告不是一首詩歌、不是一種空想、不是要向神指指點點、更不是提醒神什麼祂不清楚。神要的是「清心」,不是「清單」;要的是「付出」,不是「敷衍」。天父要人尋求祂;天父喜悅兒女向祂傾心吐意。禱告要有「信心」,「禱告」是必須的「行動」、「謙卑」是必須的「態度」、「清心」是必須的「要求」、「用心」是必須的「付出」。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

更多

三月祈禱文章

以利亞信心的禱告 梁善文傳道撰寫 「信心」在聖經中是其中一項重要的教導,因為它是與神建立及維繫關係的基本原素,我們憑信心接受主耶穌,憑信心領受從神而來的恩典,也憑信心面對突如其來的風浪。信心的操練是一項不斷學習的功課,我們不僅憑信心生活,也要憑信心向神禱告。「禱告」是基督徒每個行動的開始,它是第一的,也是首要的,沒有一項行動能離開禱告。從列王紀上十七及十八章,以利亞面對黑暗的世代,面對仍在黑暗中的「萬民」,他不能不從禱告開始。 當以利亞作先知時,亞哈作以色列王,亞哈王不敬畏耶和華,他不但行了耶羅波安所行的惡事,更取了西頓王謁巴力的女兒耶洗別為妻,敬拜外邦人的偶像 - 巴力、亞舍拉等。從那時起,以色列國的百姓都敬拜偶像遠離神,整個國家陷於黑暗之中。神就在這個時候興起以利亞,他眼看著以色列國走上遠離神的路,他禱告祈求神停止下雨,果真有三年零六個月不下雨,後來他又禱告求神降雨,神降下雨來。以利亞對禱告很有把握,他深信神垂聽、應允他的祈求,是因為他照著神的心意而去禱告。 正如經文說:「我指著所事奉永生耶和華 ─ 以色列的 神起誓,這幾年我若不禱告,必不降露,不下雨。」(王上十七 1) 這句說話表明以利亞的祈求是向神負責的,是照著神的心意而祈求,是蒙神應允的。所以,從第十七章二節開始,我們可以看到,當以利亞祈求停止下雨後,神引領以利亞到基立溪旁供給他所需用的飲食,又吩咐他到撒勒法的寡婦家中受供養,直到第十八章一節,神準備再降雨之前,祂吩咐以利亞去向亞哈王宣告將要下雨,這些都可證明以利亞祈求不下雨完全是照著神的旨意。 當然,以利亞遵照神的心意去禱告、行事並不代表他一帆風順,從他祈求停止下雨到再祈求下雨,為期三年零六個月(雅五 17),他不僅飽受乾旱之苦,更被亞哈王追捕,當亞哈王見到以利亞時,第一句便說: 「使以色列人遭災的就是你嗎?」(王上十八 17)。不但如此,他也被以色列國的百姓誤解,以為他憑一時的衝動,或他和亞哈王有甚麼私怨,因而使全國受乾旱之苦。雖然如此,他為著神得榮耀,為著成就神的旨意,他甘願承受這樣的痛苦。 以利亞在這黑暗的時代中事奉神,縱然飽受肉體上的苦楚,又被當權者追捕,更被同胞誤解,他仍至死忠心,照著神的旨意禱告、行事。最後,在迦密山上擊敗了一眾巴力及亞舍拉的先知,好讓以色列人知道耶和華才是獨一的真神。以利亞向世人見證神,證明神是幫助那些與神同行,盡忠於神的人,他們的禱告必蒙神應允。 現今我們所處的也是黑暗的世代,偶像、異端、假教導、扭曲的導德觀、價值觀充斥著這個世代,神也使乾旱臨到這世代,縱然人們能在物質上飽足,但心靈饑喝空虛。神今日也需要像以利亞一般的勇士,若要成為真正的勇士,我們要藉著穩定的靈修、讀經、祈禱生活,與神保持緊密的連結。當我們與神建立了親密的關係,我們對神的心意有一定的理解,我們才能照著神的心意禱告、行事。越是這樣行,越能體會神的的信實,對神的信心就變得越強,縱然我們會有苦難,卻不會懼怕,因為神是我們的元帥,衪說:「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十六 33)

更多

二月祈禱文章

信心 – 神與人關係的橋樑   信心是一個關係字眼 有人說: 「我信神」,或「我不信神」,其實,「信」這個字是一個關係字眼。「信」或「信心」(pistis, faith)一詞是關鍵字,為神與人在其接觸中,人所必備的條件,因唯有出自人信心的回應才能確立上帝與人的「個人」(personal)關係,誠如經上所記:「人非有信就不能得上帝的喜悅,因為到上帝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上帝,且信祂賞賜那尋求祂的人」(來十一6)。 信心是與神建立關係的唯一橋樑 由此可見,沒有信心的人是不可能與上帝有任何個別的關係,因為信心是建立其關係的唯一橋樑。為何信心是上帝與人建立個別關係的唯一橋樑?這是因上帝並非人能用肉眼所能看見的,也非人能用理性證明祂的存在的;這位超然的上帝,人只能以信心與祂接觸,因信「是未見之事的確據」(來十一1)。對一般人而言,信心似乎很抽象,捉摸不到,也分不清楚從人來的自信,與從神來的信心有何不同。但對基督徒而言,他們因信基督而體會到信心,帶來實際的果效,就是靈魂的救恩(彼前1:9)。所以,信心不再模糊不清,而是「實底」和「確據」。就如買賣房產或物品的人,當他拿到所有權狀或契約書時,他就確信他已經擁有這些東西。基督徒因信基督,就得著永生的盼望,也相信將來要與祂一同進到榮耀裡。 信心成長的要素 如果我們要在信心上成長,就須要明白信心的內涵要素。信心包括三個要素: 第一、「認識」;第二、「信任」;第三、「信靠」。我們可以在這三個要素的範圍上成長,我們的信心自然就會增加。 信心成長的三個要素: 信心包括「認識」,在「認識」上成長 認識無限偉大的上帝對無限微小的人有無微不至的關懷。認識聖經是上帝的話,因它是見證上帝在人類歷史中施行拯救,認識上帝在以色列歷史中的作為,認識上帝怎麼實現祂對子民的應許;認識上帝在一切環境中怎樣應許與我們同在;也認識神如何看顧世人,認識神對我的愛等等。當我們在認識神上成長,我們的信心將會成長。當我們沒有花時間追求認識神,我們的信心也不會成長,會停滯或倒退。 信心包含「信任」(對上帝的一種態度),在「信任」上成長 有信心的人相信上帝的慈愛、上帝的信實、上帝的同在、上帝的能力。他相信上帝所應許的話,句句帶有能力,句句都要應驗。對信的人來講,「信」實在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天地要廢去,上帝的話一筆一劃也不廢去,都要成全。我們信得過上帝,也信得過祂對我們所講的一切道。「信任」是一個很重要的態度,這是人心的一種歸向,當人遇上困難時,有些人可能信任自己能力、朋友、金錢或才幹,但信徒就會想到上帝,因上帝是值得人信任的。 信心也包括「信靠」(由信心所採取的行動), 在「信靠」上成長 既然我們認識祂,也信任祂。「信任」未必一定有行動,可能只在腦海中出現的思想。所以,更進一步、更具體地「信靠」是很重要的,信靠祂的智慧,信靠祂的引領,信靠祂將帶領我們經過一切的困難試煉。信靠的人是仰賴上帝的人,仰賴上帝的人是有上帝的大能大力做他後盾的人。「勝過世界的是誰呢?不是那信耶穌是上帝的兒子的麼?」(約壹 5:5) 當一個人願意信靠神,他就開始經驗信仰,經驗神的信實。信心的增強是靠賴人對神的信靠經驗,當人愈多經驗神的供應、教導、幫助和安慰等等事情時,他自然會增強對神的信心了。 總括起來說,信心乃是一個人對上帝之愛的事實一種清楚的認識;是對上帝的應許的一種毫無保留的信任;也是對上帝的一種無條件、無限制的倚靠。有這樣信心的人,他知道上帝是誰,他自己是誰;他知道他與上帝的關係乃是愛的關係,恩典的關係。雖然他清楚知道自己是罪人,也知道他不配,儘管如此,他仍深深相信,上帝是很愛他。 「戴德生信心的操練」的見證例子具體講述以上有關信心成長的要素: 1.認識;2.信任;3信靠。 戴德生想到他若到中國去,舉目無親,人地生疏,他不能伸手向任何人乞討任何東西,他唯一能依靠的,就是神。戴德生認為最要緊的事,就是先在英國操練信心。即是藉著禱告,求神感動人來幫助他。 戴德生的老闆哈迪醫生很忙,希望戴德生在薪水到期時提醒他。戴德生決定不直接提醒哈迪醫生,要操練藉著禱告,讓神提醒哈迪醫生。有一天,哈迪醫生因事忙而忘記支付薪水給戴德生,戴德生身邊只剩半個克勞因(a half crown)的金幣(等於兩個先令又六便士)。 那天晚上十點,戴德生被一個窮人請到家裡,他看見那窮人病得可憐,家中的情景真是需要錢財的説明。那時他袋子裡只有一個半克勞因的硬幣,也是他明天中午吃飯要用的錢。戴德生想,假若他袋子裡的錢是零散的,兩個一先令,一個六便士,他可以拆開送給那窮人一部分,留下一部分明天中午用。但是如今所有的是一整塊硬幣半克勞因,沒法分送;如果半克勞因全給掉,明天中午吃飯,就成了問題,不送,戴德生裡面又過不去。在這種情形之下,當他要安慰他們,告訴他們說,天上有一位慈愛的神的時候,他裡面就責備他說,你告訴他們天上有一位慈愛的神,你自己卻不肯將一塊硬幣交給他們,後來戴德生讓神得勝,就把那半個克勞因的硬幣送給那窮人。送出以後,他心裡滿了喜樂,第二天早飯尚未吃完,他就接到一封不知來處的信,裡面隻字沒有,只有一個半英鎊的金幣,值十先令,有他昨晚送出去的四倍之多。他這樣學了信心的功課,使他更有信心,相信神會不斷地供應他,應付在中國那麼大的工作的需要。 又有一個星期六晚上,戴德生要付房租給房東費蘭太太(Mrs.Finch),她正等著錢用。戴德生原本可以提醒哈迪醫生發薪水給他。但是戴德生認為,這樣作是不夠信心的,實在沒有資格到中國作差傳工作。 當天下午,哈迪醫生跟戴德生談論一些靈性的問題,他談完話忽然想起,忘記付薪水給戴德生,他已把收到的現款存進了銀行。 戴德生的失望是可想而知的,他照常仰望神,仍然讀聖經,準備明天主日到幾處地方講道。他的心靈接著平靜下來,沒有讓老闆拖欠薪水的事紛擾他的心。 晚上十時,當戴德生正要熄燈就寢時,突然哈迪醫生來找他,告訴他有一件奇怪的事,就是有一個很有錢的病人剛來付款。哈迪醫生把收到的錢,付給戴德生應得的薪水,戴德生立即將房租付給女房東費蘭太太。 戴德生為著這件事,滿心喜樂地讚美主,知道他到底還是可以到中國去。戴德生認為這並非一件小事,日後他在極大的困難中,不管在中國和其它地方,每憶起這件事,總是給他帶來安慰和力量。

更多
  • 1
  • 2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