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祈禱文章
有禱告的信心 帶出有信心的禱告 「禱告」是一門與神交通的「藝術」,是雙向的交流,終生學習,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初信時的「禱告」,彷如嬰兒牙牙學語,逗得父母不亦樂乎,自己就算糊裡糊塗,人笑我笑,也樂在其中!當逐漸長大,識多了也要多了,不再鸚鵡學舌,隨著彼此的期望和付出的落差,在甜蜜中往往也無情地帶來關係的緊張。信主愈久,禱告會否漸變公式化?愈少靈內相通,就愈少瞭解體會;愈覺乏味,就愈不願禱告,誤會重重,陷入惡性循環的漩渦中。 當人缺乏信心去禱告,無論禱詞是幾有意義、有多動聽,可能都只是一場戲、一個夢!常聽見有人說:「要憑信心去禱告」、「禱告要有信心」等等,搬出這些無敵的屬靈詞句,究竟意義何在呢?有人認為「信心」就是對全能天父的「祈盼」,不妨一博。因為「….你們得不著,是因為你們不求。你們求也得不著,是因為你們妄求,要浪費在你們的宴樂中。」(雅 4:2下-3);有人認為「信心」就是對神必答允的「信任」,因為「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來 11:1)「只要憑著信心求,一點不疑惑。因為那疑惑的人,就像海中的波浪,被風吹動翻騰。這樣的人,不要想從主那裏得甚麼。」(雅 1:6-7) 。其實每段關於信心的經文,都須謹慎地認真查考和詮釋。在此,我只想簡單地提出兩個問題:「信心」的「指向」和「大小」。 國際標準聖經百科全書ISBE就「信心」一詞,歸納了六個意思:信實、信仰、信服、行異能之信、信任、稱義之信。每位基督徒都很難承認沒有以上六種信心「指向」的基本條件,問題是出於「大小」嗎?在求醫者和門徒都有一定信心的背景下,卻未能趕鬼的事例中,主耶穌一語道破:「…門徒暗暗的到耶穌跟前說,我們為甚麼不能趕出那鬼呢?耶穌說:是因你們的信心小..…至於這一類的鬼,若不禱告禁食,他就不出來。」(太17:14-21) 可見,「信心」是從「禱告禁食」而來。 我們「因著信」而「禱告」,也因著「禱告」而逐步建立起「信心」。「禱告」是「信心」的自然反應,是有諸內而形諸外的生命流露;是可見的行為,是信心的彰顯;「有禱告的信心」就是「有行為的信心」 (雅2:17-20) ,信徒透過行為磨練信心,也透過信心優化行為。若「信心」生病,「禱告」就自然弱;但要建立「信心」,卻又必須「禱告」;這就是主耶穌給門徒的答案和出路。有人會諱疾忌醫,習慣了病,就成自然;有人會為更美的生命而不辭勞苦去求醫。要有「信心」,「禱告」是必須的「行動」。 良好的開始,往往是成功的一半。但既有「禱告」這「行動」,為何門徒仍不能成功趕鬼呢?難道門徒沒有禱告、沒有奉主的名嗎!為何仍要「禱告禁食」呢?因為神察看人的內心,比我們更透澈(撒上16:7),「神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彼前5:5) 。然而「謙卑」必須從私禱中學習。禱告也反映人有多少謙卑、多少驕傲!「禱告禁食」就是要預備自己在神面前有真正表裡一致的「謙卑」,從「禱告」中建立「謙卑」的「信心」。如經上說:「這稱為我名下的子民,若是自卑、禱告,尋求我的面,轉離他們的惡行。我必從天上垂聽,赦免他們的罪,醫治他們的地。我必睜眼看,側耳聽,在此處所獻的禱告。」(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