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6月祈禱文章

有信心的禱告

梁善文傳道撰寫

「你們中間有受苦的呢,他就該禱告;有喜樂的呢,他就該歌頌。你們中間有病了的呢,他就該請教會的長老來;他們可以奉主的名用油抹他,為他禱告。出於信心的祈禱要救那病人,主必叫他起來;他若犯了罪,也必蒙赦免。出於信心的祈禱要救那病人,主必叫他起來;他若犯了罪,也必蒙赦免。所以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以利亞與我們是一樣性情的人,他懇切禱告,求不要下雨,雨就三年零六個月不下在地上。他又禱告,天就降下雨來,地也生出土產。」 (雅各書五章13-18節)

這段經文的主題是禱告,基乎每節經文都提及禱告,有個人的禱告(13節)、長老的禱告(14-15節)、弟兄姊妹之間彼此的禱告(16節),還有先知以利亞的禱告(17-18節)。本段首先提及的乃是「受苦」的課題,這裡提到的「受苦」,希臘文為Κακοπαθεῖ,其意思是「忍受苦難」,這個詞不是指向某件不幸的事,而是信徒「被迫忍受苦難的內心經歷」,在這種處境下,雅各鼓勵我們要禱告,以禱告來面對苦難,能叫我們變得主動積極,繼續與神相交。接著,雅各論到喜樂的人,他用εὐθυμεῖ這個詞,意涵遠超過單從周遭環境而得的表面快樂,而是內心深處的喜樂和滿足。雅各所指的是信徒藉著禱告,多變的困境都不會影響我們的心情,因為我們相信神是掌管一切的。雅各盼望我們牢記,無論我們身處苦難或喜樂,神也配得我們頌讚及禱告[1]
[1] 大衛.尼斯特龍著,何佩穎譯,國際釋經應用糸列 雅各書,初版。香港:漢語聖經協會有限公司,2009

討論過以上兩種處境的禱告後,雅各轉向第三種處境 – 生病,「病了」的希臘文為Ασθενεῖ,其意思甚為廣泛,可以指肉體的軟弱、精神的軟弱、心靈的軟弱等。雅各認為,生病的人應該請教會的長老來,為他禱告,抹油。然而,施行醫治的是神,禱告是否蒙應允乃是神的主權,人們的禱告是神醫治過程的一部分,祂若肯,必會醫治、恢復人的健康。在當時,人們有一個觀念,認為生病的原因是犯罪的後果,病得醫治表示人所犯的罪也已得到赦免,而認罪是得赦免的前提。所以當主耶穌行醫治時,除了醫病、趕鬼,也會宣告病人的罪得到赦免。因為基督的救贖,我們可以靠著主耶穌的名,直接在神面前祈求赦免。不過,彼此認罪仍然是信徒相交的重要部分,因為我們難免會得罪人,得罪神,故此必須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

在此,雅各引用先知以利亞的禱告,來證明「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義人」就是被主耶穌所救贖的人,也是神所稱為義的人。值得注意的是,雅各並沒有強調以利亞是神重用的僕人,所以,他的禱告能產生大功效。反之,雅各特別指出,這位被神重用,憑信心禱告行了大神蹟的以利亞,是跟我們有「一樣性情的人」,換句話說,以利亞所能的,也是我們所能的。以利亞憑信心向神禱告,我們也是可以的[2]
[2]陳終道著,雅各書.約翰壹貳參書.猶大書,第四版。台北:校園書房,1983

雅各書這裡強調出於信心的祈禱,沒有一個是不蒙神垂聽,或許,神的回應時間、方式並非我們的預期,然而,神的意念高過我們的,祂總有最合適的回應。所以,持續的祈禱是「信心」的表現。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猶太人被德軍囚禁、凌虐,囚犯每天都面對死亡的威脅。其中有一個牢房牆上有位猶太人寫下一首詩:

雖然我看不見亮光,但我相信仍然有太陽;
雖然我嚐不到愛心,但我仍然相信有愛。
雖然我觸摸不到上主,但我仍然相信祂。
因為我有盼望,因為我有盼望。

這位詩人所展現出來的信心和盼望,最能安慰、鼓勵那些被關在集中營的人,勉勵他們當環境似乎絕望時,仍要對神有信心。祈禱蒙垂聽的秘訣是「信心」,因此我們不要把祈禱當作是例行公事,又或者是用來提醒、催促神。神必按祂自己的大能,行使衪的主權,藉著人們憑信心的祈禱來成就祂的計劃。有些人以為「心誠則靈」,這是錯誤的,信心必須要有正確的對象,正如希伯來書十一章6節說:「人非有信,就不能得 神的喜悅;因為到 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 神,且信他賞賜那尋求他的人。」祈禱者需要按著神的旨意來祈求;如此,他無論向神求什麼,都可以完全地確信神必喜悅這個祈求,也必定成就這個禱告。

Back To Top